當 Live House 成為日常

feat. The Wall Live House

郭永詮
7 min readJan 3, 2021

The Wall 位於基隆路與羅斯福路的圓環邊的地下空間,需要走一段弧型的樓梯,牆上有一些塗鴉,下樓後還需要再轉個彎,才能進入這個時空精神屋,這裡接納了熱愛生活與音樂的人。每次表演前,一樓的騎樓邊總是會聚集著一些很酷的人,有些人會拿著一瓶啤酒,叼著一根菸,也許每個人在白天經歷了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但是在這裡,大家總是顯得從容自若,是一個讓人深深著迷的場景。

「No Music, No Life」

因為熱愛音樂,所以才有 The Wall的誕生,也是因為前者,The Wall 新團隊才能為台北音樂文化場景帶來新的生命。

「浪漫的工作室」在 2018 接下 The Wall 的經營權,並由原隸屬浪漫的工作 室的 Spykee 出任總監。新團隊以「Live House 本位」為核心理念,陸陸續 續進行了大大小小的營運調整,讓 The Wall 再次成為創作者與樂迷愛好的 音樂交流空間。

我回顧了 The Wall 臉書 2018 公告轉交經營權的那篇貼文,吸引很多樂迷的 留言,給了不少的建議,至今看來,新團隊確實將那些建議化為實際行動,像是眾所皆知的冷氣問題,或許不只是灌不灌冷媒的問題,因為以往The Wall 的售票上限為 600 人,人數過多而導致悶熱,其實就是造成樂迷哀鴻遍野的主因,隨後將上限向下調整為 500 人,並且加裝四台電扇,讓樂迷可以舒適的觀賞表演,改善了樂迷長年的煩惱,冷氣早已不是猶豫是否前來觀賞表演的問題了,場館的設備與活動安排日漸俱佳,已經得到了更多樂迷的信任。

The Wall 最大的改變,莫過於整體空間的協調性。空間上的配置,除了樂團表演場地外,還設置了 THE BAR 座位區、周遍販售區、還有一台高畫質的電視,能讓樂迷在 THE BAR 也可以觀賞演出的直播。有別於其他場館,The Wall 是目前台灣中小型場館裡少數能結合現場演出以及 DJ 派對的空間。

THE BAR 成功的轉型,讓 The Wall 找到自身的定位,在企劃上也有更多的目標得以實現。 過去因為樂團演出一結束就要清空走廊作為 Korner 的舞池,為接下來的 DJ 派對做準備,受迫於時間的清場動作,不免引起了樂迷心理百般的委屈。

2019 年後,結束了 Korner,才規劃成現在的空間配置,讓表演者與樂迷不在是台上與台下那種「我站在你面前,你卻 不知道我愛你」的距離,能在演出後與樂手在酒吧近距離的交流。

在夜晚,享受 Live 逐漸成為一種 Lifestyle

在城市裡,平日的時間,只有夜晚是屬於我們的。需要花費多少心思,才不會浪費這不可多得的時光,該如何享受這一夜,才不會愧對白天努力工作或上課的自己,就算是白天遇到糟糕的事情,也可以逃離這個世界,就算是一晚,也能得到片刻的喘息。

當去 Live House 買票看演出,不再只是朝聖心態。可以是很無厘頭的原因,就像你問我:「喜歡吃麵還是吃飯」,我會告訴你:「看我心情」; 可以是心情不好,需要找個地方發洩,希望在激情的衝撞過後找到一個出口,這些都可以是我們去 Live House 的原因,但還有一個原因,或許深藏在我們的淺意識,那就是因為那間是 The Wall Live House。

因為 Live House 的企劃相對於音樂節是多元、穩定、持續的,每週提供活動處方箋給城市裡不甘寂寞的人,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

The Wall 提供的處方箋為:樂團 live + after party,利用場地的優勢提供了現場演出與 DJ 派對的空間,希望在樂團結束演出後,讓樂手與樂迷有更多的機會交流,散場後不在只剩下工作人員清場,能有更多更深的互動在這裡發生,近距離的互動更是像 The Wall 這樣的中小型 Live House 才有的體驗,甚至透過樂團與 DJ 來融合不同音樂類型,搭配當日演出的風格挑選進場至開場前的播放歌單,在與此等待的同時,一起享受由現場演出與DJ 選樂一同塑造的「音樂空間體驗」,這也漸漸成為 The Wall 的一個特色。

在沒有樂團演出的日裡,我們還是可以到 THE BAR 與朋友點杯酒敘敘舊, 或坐或站,也可以獨自一人來這裡享受 DJ 透過選曲接歌打造的空間氛圍, 可以觀察 DJ 在時間點的不同,會以哪些歌曲來營造不同的氛圍,在現在演 算法猖獗的年代,時常覺得手機裡播放的歌,已經被大數據所控制,就算串流有成千上萬首的音樂,偶爾還是突破不了相同音樂類型的同溫層,或許透過 DJ 來認識更多的音樂,可以成為一種老派的日常,場地或許不大,或是不是那麼知名的 DJ,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體驗,自然而然就可以建立自己的音樂品味,逐漸變成一種 Lifestyle。

寫在最後

大家或許有一樣的經驗,活動結束後特別會想吃一些什麼東西,Spykee 說:「他們最常吃的就是公館商圈的大學口麵線,已經吃到加老闆的 LINE,THE BAR 打烊就會打給老闆詢問是否打烊。」,我總覺得這樣的經驗特別珍貴,都市裡總是有一群人在夜裡溫暖另一群人。讓我想起以前考試時,很常吃的一家麵店,大學後再回去吃,老闆居然還記得我的小菜要蔥多,這時心裡真的感到特別溫馨。

想起第一次去 Live House 就是去 The Wall,那時候去聽無妄合作社的專場, 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現場演出帶給我的衝擊,原來在台北市的某個地方, 有這樣的一個地下室存在著,開始到結束可以讓將外面的世界拋開,享受跟一群不認識的人,在地下室唱著同一首歌,一起跟著鼓點擺動,像是置身於經典的搖滾樂場景。

我們請 Spykee 給我們一組歌單,挑了一些比較居家的 vibe,讓在家不想出門的你/妳,聽完這組歌單,就恨不得馬上出門看表演聽 DJ 放歌跟朋友 Hand Out:

<lmon>-我是機車少女

<No Sun>-KID FRESINO

<Pleasure Pleasure>-Foulard
<Out Of Reach>-Bananagun

<California Soul>-Marlena Shaw

<Track07>-Denzel Curry,Kenny Beats

<Heaven Scent>-Soulwax,Chole Sevigny

<CLOUDS>-Park Hye Jin,Nosaj Thing

<我們只在地球住幾晚>-Ocean
<No Surprises>-Roman GianArther,Janelle Monáe

<雑物>-KIRINJI

<貓>-林采欣

<Summerstime>-Layton Wu

<夢に見たジャマイカ>-Hi-FI Set

https://open.spotify.com/playlist/5leT0haUNpo3rgWz36K3Pj?si=ZNbril_EQ-mG96_miGjmZw

後記:

或許還不是真正的搖滾巨星,不過已經是cool daddy了。

一直嚷嚷著何時能聽昏鴉,像他們說的萍水能相逢相見不恨晚。現場就像中立的畫一樣,有如寓言故事般的場景,還有中年大叔的幽默talking,全台最英俊的主唱就屬他了,才華洋溢,會寫歌、畫畫還會寫詩,甚至在The Wall上演溫馨感人痛哭流涕的親子畫面,一起跟兒子玩crowd surfing,唱了給老婆跟給兒子的歌,唸了寫給自己的信,其實還蠻浪漫的,只是這種一往情深式的浪漫只能在現場體會。

--

--